首页 > 明星娱乐 > 影剧综艺 > 豆瓣8.1,用不一样的方式打开传统文化

豆瓣8.1,用不一样的方式打开传统文化

时间:2020-09-05 12:17 来源:时尚芭莎

《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是不是一想到这些挂在博物馆里的名画,就自动带入高冷、难懂的标签?

【时尚芭莎网讯】时尚芭莎

最近,芭姐发现了一部宝藏纪录片《此画怎讲》就反其道而行之,用真人演绎、视听结合的方式,让一幅幅名画“活”了起来。

《此画怎讲》每集篇幅3~5分钟,选材于14幅中国美术史上巅峰地位的知名人物画,用真人cos的方式还原画作内容,科普历史又结合时事,还有满满的搞笑元素!


首集出现的唐代仕女画中的经典作品《捣练图》现藏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是一幅表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工作场面的传世珍品,一直以来都享受着万千中外游客的关注。

长卷式的画上共刻画了12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

在《此画怎讲》的讲述里,画中的仕女们一改严肃认真的形象,毫不留情地开启了“吐槽”的模式,一边抱怨自己工作辛苦,一边羡慕着烙线缝衣组和烫染组的轻松。

在吐槽中,她们自然地道出了这幅画的具体内容与特色,以及对大唐高超丝绸制造技术的彰显。

解释画作内容

到了熨烫区,则以当代人的角度,构建了一个小组,大家在背后议论领导,讨厌加班:

“领导一到下班就派活。”

“远程办公就是24小时工作制。”

“来波士顿这么多年,从未享受过夜生活。”

从古画中活过来的她们,像极了为养家糊口拼命奔波的当代“社畜”,真是闻者伤心、听者落泪……

缝纫区这面的故事设想是“姑嫂battle”,从回娘家、暗示丈夫有小三到讨论学区房、考公务员、车厘子自由,两位仕女一边缝纫,一边暗自较量,代入感超级强~

不仅如此,《此画怎讲》既在原画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想象,还融合了通俗易懂的网络段子,比如捣练组的妇女们唱起了人气歌曲《大碗宽面》;

熨烫组的妇女大喊网络热梗:“干就完了,奥利给!”

比起传统第三人称的旁白介绍,名画里的人说着现代的话语,也没有维和感,就像是离我们最近的唐朝,让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当时的烟火气息~

在介绍清代名画《果亲王允礼像》的时候,果亲王化身亲切的网络主播开起了古风写真网课。

以回答网友提问的方式介绍了该画作不说,更是利用了果亲王自身的历史名人身份,让他澄清了关于影视作品中的绯闻(对,就是跟甄嬛的绯闻)。

还在直播中在线翻车,看来还是业务不够熟练,果亲王你该换手机支架啦!

别看《蕉阴击球图》这幅画是宋代古物,其实放在当时,它也不过是政府公益海报之一。

《蕉阴击球图》是宋代婴戏图的代表作品,而婴戏图,顾名思义,是一种描绘儿童玩耍嬉戏的画作,属中国人物画,其寓意是多子多福,生活美满。

政府推行这种画的原因则是宋代打仗人口流失特别严重,为了鼓励生育,政府就让宫廷画师画了许多可爱的婴戏图,老百姓向往婴戏图里幸福美满的生活,就愿意生育。

而在这部真人番中,婴戏图的妇女也尽力发挥了自己的职责,以接热线电话的方式介绍画作,为抱孙若渴的老人出谋划策,催生小孩。

画中身为家长的女主人公还接到了一位家长打来的电话,说的是现代家长焦虑孩子的学习,以紧张的高考为切入点,谈到为孩子找补习班,于是科普了宋代也有补习班,最终回归教育还是要顺应孩子的天性。

从婆婆催生二胎到现代学习压力,一个个都是当今热门话题,既涉及社会热点,又能够抛砖引玉,赋予了画作真实的生命。

身为古今Cosplay第一人,四爷雍正头戴假发穿洋服留下了罕见的《雍正半身西服像》,此画也是首幅中国历史封建帝王西服画像。

在这部纪录片中,他再次对甄嬛与果郡王的绯闻进行了回应与澄清,并表示“血滴子”纯粹是无中生有!

相较于传统的文化艺术类纪录片,《此画怎讲》这部真人番微纪录片大胆颠覆了古画的固有标签,它把每一幅作品独特的“性格”展现在我们面前,让大家直接听见画中的“声音”。

片中既有虚构的猎奇看点,亦包含真实的历史文化知识,在为名画鉴赏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间的同时,也让我们生动地感知传统文化与古人的妙趣魅力。

名画与真人番对比图

在每一集的片尾,还用总结式的话语点题,可谓画龙点睛!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后现代文化的崛起,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阶级壁垒,普通百姓也更加关注与学习艺术。

而纪录片这种作为视听结合的产物,能够用镜头语言放大名画的细节,这是我们在博物馆自行观赏时无法体会到,甚至根本没有注意到的。

像《此画怎讲》就通过1:1实物还原对细节进行更加具象化、直观化的呈现,制作团队对历史资料进行反复研究,力求妆发、服饰、道具都贴近史实。

在清代名画《果亲王允礼像》里,果亲王向粉丝介绍自己的服装和四周的物件,引导观众关注画作的细节,比如笔筒里的湘妃竹毛笔、玉如意,以及一盆种着灵芝的兰花等。

可以说这些画作的手工之美,凝聚了一代又一代匠人对中华传统美学的坚守,穿越千年而不朽,直至今天这种“匠人精神”仍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其实近年来,不论是古诗、古画还是汉服、国漫,大家已经开始更多关注自己的民族文化瑰宝,越来越注重挖掘文化精髓,传递文化自信。

能在寓教于乐中与中国名画零距离,感受传统文化,芭姐希望这样的文创产品越来越多!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5yan

图片助理:冉冉

©版权声明:时尚芭莎网编辑时尚芭莎,本文系时尚芭莎网独家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