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明星娱乐 > 影剧综艺 > 《我不是药神》让人从笑到哭,更难得的是这份钝痛感带来的思考

《我不是药神》让人从笑到哭,更难得的是这份钝痛感带来的思考

时间:2018-07-10 15:29 来源:时尚芭莎

最近关于《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的讨论很多,有从电影故事本身出发的分析,也有对出色演绎这些角色的演员们的赞赏。

【时尚芭莎网讯】时尚芭莎

点映时就已票房过亿,上映四天总票房已破13亿,暑期口碑最强片的势头强劲,芭姐也被电影里所展现的人物故事扎心动容。

《我不是药神》在电影类型上打的是剧情/喜剧,然而一大帮子以为去看个乐子的观众,出了影院都或多或少红肿了双眼。

徐峥饰演的上海小市民程勇,是一个好面子、经营着小本生意的单亲父亲,因为父亲血栓,手术急需要钱,接受了白血病人吕受益(王传君饰)的提议,从印度给在国内吃不起高价药的病人们走私仿制药。

程勇最初的目的是赚钱,但在“贩卖假药”的一过程中,程勇得到的又不仅仅是钱,他把自己放置进了一个两难的困局当中。

“命就是钱。”这是程勇说服印度工厂给他药时说的四个字,对于白血病人来说,不管是正版药还是仿制药,能救命的药就是他们活下去的希望。

程勇抓住了这绝对不会不赚钱的“要领”,开启了自己的生意,可生意做久了,良心上开始过不去。

继续走私赚钱,“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总有一天会进局子;到点就收手不干,面对救不完的病人,程勇可能只有在火锅局上一次绝情的勇气。

而对于正义的一方警察曹斌(周一围饰),这份两难更加明显,法与情常常会在办案中有“冲突摩擦”,这也是长年身处一线的警察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假药案”破还是不破?破了,药断了,病人会继续陷入吃不起正版药的绝境,不破,在法律上是否也是一种不公平。忽视专利权的行为会打击正版药厂开发新药的积极性,没有数以亿计地投资研究,如何救得了更多病人的命?

当一位老人颤巍巍地抓着曹斌的手,问出:“谁家里没个病人,你就能保证你这一辈子不生病吗?”这个问题时,曹斌给不了回答,留给观众也是会静默很久的答案。

比起深究电影中的故事逻辑和细节表演,芭姐觉得《我不是药神》带来的这个真·灵魂发问的钝痛感,才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电影将冲突简化,正版药厂成了想断病人活路的只顾私利的小人形象,但如果我们真的将这个两难局简单化,那这份思考也太过浅薄:找一个不同立场的人当坏角就可以了。

药神的结尾其实是一个省略号,它并没有直截了当的将现实刺破,而是将一些真实隐藏在每个细节,每段台词中。

医药“两难”的困局是怎么造成的,解决方案是要怎么推进,这些都被含糊掉了,而这也正好给了观众一个思考和品味的余地。

现实中最扎心的一点莫过于,不是谁都和影视剧中的反派一样,坏得那么纯粹。

与其声讨正版药厂放手专利,高价药是否能逐步被纳入医保,缓解一下病人的生活负担才是我们需要继续推动的事。


如果《我不是药神》因为某些原因而精简、留白的部分,被大家注意且关注到,那这部电影带来的如此广泛的社会性讨论,和电影本身的艺术性一样重要。

《我不是药神》导演文牧野曾在采访中提到电影的三性:社会性,娱乐性,灵魂性。

被划为现实题材的药神,就像是给了我们一面生活的镜子,让我们审视反思。

现在大荧幕上各种奇幻神话、历史戏说、大女主题材的古代/现代偶像剧等非现实题材带来的视觉的消费的爽感,其实都脱离了真实的本质。

韩寒在影评里说我们身边的世界应该被更多的看到。因为每个人的生活圈可能只是狭小的一方天地,但影视作品给了我们看到更多的不一样的东西——原来还有这样一些人是在这样生活着。

而电影虽然只是一个艺术作品,但艺术源于生活,也或多或少会是现实的映射,不然不会引起大家的共鸣。


国内不缺娱乐至死的爆米花电影,也不乏一批想要“表达自我”的脑洞大开的创作者。


但只有将真实摆在眼前的作品,才会刺激到大家心中最痛的那根神经,让每一个人都能沉浸其中,回过神来,有些人还在思索,有些人已经在行动。



芭姐只想说一点,影视作品不应该仅仅成为替观众发泄情绪,或者自我满足、粉饰太平的精神鸦片。

《我不是药神》简化了现实中的答案,但没有回避时代背景下真实的问题。短时间内如此大声量的口碑,不就是大家终于看到了真实的激动。

《我不是药神》片方宣布将一次性捐款200万元给影片原型陆勇指定的白血病治疗相关机构,并向全社会公开用途明细;其他投资方也决定,当票房总收入每达到1亿元,就追加30万给到白血病治疗资助为主的专业公益机构,用于白血病患者的治疗及术后恢复。

芭姐还记得程勇在法庭上的最后发言,没有想要为自己辩解,也没有高谈阔论,只有一句:看着这些病人,心里难受。希望以后越来越好。”

这何尝不是《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带来的希望,希望国产电影越来越好,希望这个世界越来越好。



©版权声明:时尚芭莎网编辑时尚芭莎,本文系时尚芭莎网独家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