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芭莎网讯】时尚芭莎
在中世纪的英国,这红白相间的广告牌,红色代表血,白色则代表用来擦血的手帕或者白布。
这两种意象之所以会成为理发店的专属标志,是因为在那个年代,放血、拔牙、甚至截肢等外科手术,都是理发师的基本工作。
在中世纪,人们生病会向神职人员求助,但那时的宗教规定他们不能见血,且做手术有失身份。
而理发师则因为给人刮脸时时常出血,有随身携带绷带和止血带的习惯。
于是他们便顺理成章的成了人们外科治疗的求助对象。
有数据统计:
一个生活在今天的普通人,平均一生中将会经历7次大大小小的手术。
但很多人可能和芭姐一样,未必真正的了解手术对于生命的影响和重要性。
CCTV最近就出品了一部有关医学领域的宝藏纪录片——《手术两百年》。
不同于《人间世》中的人生无常和《生命里》的临终关怀。
《手术两百年》是中国第一部以医生视角系统展现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作品。
别看正片只有短短8集,摄制组却要跨越全球12个国家取景、采访50多位国际医学大佬;
逛遍世界70余所医院和博物馆,耗费长达3年之久,才得以顺利完成。
每一集的片头,都让一大批前来打卡的观众大呼高级,“美剧既视感!”
也难怪拿到了9.4的神作高分!
《手术两百年》穿越了200年的时光,带我们走进了严肃紧张、生死一线的手术室内。
讲述了从古到今异想天开的医学拓荒者们的冒险历程。
止血、麻醉、消毒,作为如今手术成功的三大基石。
这些在今天看来稀松平常的技术,仅仅在两百年前,还是医生们无法攻克的难关。
当时被公认为“伦敦第一快刀医生”的罗伯特·李斯顿,最快的一次截肢手术只用了28秒。
至于病人,则因为术后感染去世...
这些今天听起来荒唐到好笑的故事,曾经真实地发生在人类的医学发展史上。
而为了解决这三项基础问题,当时的医生可是绞尽脑汁!
比如用烧红的烙铁按压伤口,用高温把血管烧凝结,来实现止血目的。
exm??你确定这是手术而不是实施酷刑??
至于麻醉,手段就更多了...
棍子敲晕、拿酒灌醉,趁病人意识模糊果断开膛破肚进行手术。
但由于击打力度和酒量难以把握,病人经常会在手术过程中尖叫着醒来,芭姐看着都冒冷汗...
好在与上面两项相比,消毒问题走得弯路最少,方式最为简单且延续至今——
即保持手术室内卫生,同时术前必须洗手。
回望手术发展的两百年,技术手段一天天不断革新。
可行医之人与两百年前相比并无大变,他们一直充满着对病人的关怀和怜悯:
看见烙铁止血会加重患者病痛,他们思考更温和的止血方式,发明出鸟喙形状的止血钳;
意识到无法确保病患在手术过程中完全安静,他们开始寻找相对安全、有效的麻醉药剂。
乙醚在作为麻醉剂应用于临床前,它的发明者就曾先在自己身上进行试验,为的就是确保这种麻醉手段对人体无害。
这份对他人生命负责的觉悟,与国界、科技发达和时代发展无关。
医生们一直坚守着让病人“有尊严地活着”的初心;
立意始终是救人,并为此不惜竭尽所能。
芭姐在这部纪录片的弹幕上看到了很多临床医学、护理学、麻醉学的学生打卡签到。
但芭姐觉得,重要的是我们通过《手术两百年》可以清晰地看到,促进医学发展的是人类最初的善意和永无止境的好奇心。
这是外科手术的发展故事,也是人类文明独特的进化史。
维萨里《人体构造》
在科学与理性的引导下,我们也依然怀抱着对生命的巨大热忱,期待更加美好的未来。
正如片中所言:
“人生总会有不期而遇的温暖,与生生不息的希望。”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责编 / 5yan
编辑助理 / Joy
©版权声明:时尚芭莎网编辑时尚芭莎,本文系时尚芭莎网独家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