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芭莎网讯】时尚芭莎
电影《女孩》海报
在舒淇的导演首作《女孩》里找大师们的痕迹,这样的预设是徒劳的,因为你会不知不觉被这个片子浓厚的情感拽进去,深深沉浸,此后想起,这部电影里面藏着的是舒淇那颗破碎的心,像许多东亚女孩一样,即便到了四十多岁,每每想起也会默默流泪的那份走不出来的伤心。
(本文涉及部分剧透。)
9月26日,舒淇凭借执导的第一部长片《女孩》在第三十届釜山电影节拿到最佳导演奖。此前,《女孩》还入围了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作为顶级华语演员,舒淇的导演之路,起点真的是很高。
导演舒淇
强烈的情感冲击
撰写《女孩》的影评着实需要沉淀几天,全因当时看的时候,数度大哭。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女孩在青春期的家庭生活,基于舒淇的个人经历,以她的家庭生活为背景,她自己在采访之中也数度提及,冷漠的母亲、暴躁的父亲,如何令她拥有一个痛苦的少年时代,又是如何令她至今都难以释怀。
电影《女孩》剧照
女主角名叫林小丽,舒淇本名叫林立慧。根据电影里蔡琴采访齐秦的电视片段,整个故事应该发生在1988年,也就是舒淇十二岁的时候。
整部电影如此深刻动人,当然不是某种情感的一味宣泄,它的剧本设计是相当精妙的。《女孩》的主线是讲林小丽在十二岁的一段故事,并行插叙着母亲阿娟的人生。
电影《女孩》剧组在威尼斯电影节现场
母亲的痛苦加重了女儿的痛苦,女儿的痛苦因为母亲的痛苦的不可解,变得更加痛苦。这种交叉的设计,仿佛很多心里有伤的母女一般,各自痛苦,又互相让对方更加痛苦。
剪辑张叔平帮了很大的忙,许多地方的戏剪辑在一起,观感会跟单场各自叙述完全不同。像母亲接酒驾被捕的父亲回家,镜头从下往上拍摄母亲那张可悲的脸,接着就是年轻的母亲在医院哭泣无助的画面,再然后就是小丽望向父母的结婚照,叙事效率很高。
电影《女孩》剧照
令人印象最深的一组情感冲击力极强的剪辑是,转校生莉莉帮小丽出气,夏天阳光明媚的下午,胶管喷出的水溅到调皮男孩的脸上,校园的霸凌阴影似乎不再,接着是合唱团美妙的歌声,唱诵着虽然没有大大的房子,但也有幸福的快乐,啊,原来世上仍有人过着幸福的生活,那种独属于青春的快乐似乎要洋溢出一个浪漫的画面,可是,接下来就是母亲跑到学校来,给了小丽重重的一巴掌。
电影《女孩》剧照
乐景之后迅速转向哀情,观众正要享受一刻缝隙里的青春明媚,却忽然被现实打了一巴掌。
在这些喜与悲交织的时刻,又夹杂着母亲那条线的叙事。在来学校之前,母亲经历了她的耻辱,在更早之前,一场戏交代了母亲和她的原生家庭的故事,母亲的父亲指责她的种种,最后还要告诫她不要回家。镜头定格在母亲阿娟的脸上,她被原生家庭驱逐,她也没有地方可以去。
电影《女孩》剧照
母亲与父亲的旧日故事当日像传奇,今日却像魔咒烙印在母亲的身上。“你跟他离婚吧,好吗?”一句乞求从寡言的小丽嘴里说出来,却得不到任何回应。
如果你不能理解“女性困境的代际传递”,那么这部电影的母女故事,清晰地勾勒出了痛苦是如何一代代地传递到女性身上的。
电影《女孩》剧照
女性视角但不说教
影片的可爱之处,是不只呈现了女主角小丽和母亲阿娟两个人的人生,也有林莉莉的故事,还有其他众多女孩,即便是家中看起来唯一拥有天真的妹妹,也只不过是遵循着一种生存法则而已。
导演舒淇,对每个女孩都有一颗同理心。
导演舒淇在釜山电影节现场
舒淇对父亲的处理有一种微妙的中立感。父亲有几场单独的戏,呈现他的颓废与失落,但与对母亲的怜爱与恨意不同,舒淇只是告诉人们,这个人的失意,可能是他混账的因,但没有对此而报以理解,也没有过多的指责,只不过在陈述客观存在的逻辑关系而已。
导演舒淇在釜山电影节现场
这里面也当然有一些不甘。比如小丽从陌生人身上得到真挚的“生日快乐”,而真正应该给她真挚的父爱的人,却在殴打她,在风月场所,他可以随意送给其他人快乐,唯独不能给自己的家人。或者,这不是一种不甘,其实是控诉?
在关于父亲的一些场景里,人们也会忍不住把目光放在那些场所的女性身上。它让人忍不住想,这又何尝不是另一位女孩呢?
电影《女孩》剧照
当然,《女孩》并不是那种知识分子的女性主义说教片,而是一个普通女孩林立慧的肉身体会,要拍成电影才能继续往前走一些的终身伤痕。整部片子其实是非常典型的台湾片,除了时空设定在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社会,整个美学都非常台式文艺基调。
舒淇导演的个人风格
如果强烈地尝试在里面找大师的痕迹,是有些牵强的。舒淇历时多年写出这个剧本,这个剧本多层次的结构和情绪铺陈,是舒淇只此一家的个人表达。
导演舒淇在釜山电影节现场
摄影师余静萍并不属于台湾电影的体系,更没有侯孝贤特色的固定机位拍摄,她的拍摄以中景和近景见长,人永远是构图的核心,在移动中给观众更多的信息。张叔平剪辑出来的节奏和情绪,比大师时代的台湾电影更猛烈一些。
很多独属于舒淇的创作倾向都有迹可循。
导演舒淇在釜山电影节现场
譬如前文提到的那个接近于快乐的校园场景。它太短了,整个剧情在刚刚要接近一个浪漫场景的时候,一个巴掌让所有一切戛然而止,只留下震惊、羞耻,之后转向无尽的委屈。
又譬如那些“提心吊胆”的时刻,当你在看《女孩》的时候,见到那个转校生,你会担心她并不是小丽的朋友,她会不会只是另一种怀柔的霸凌;当你看到她和小伙伴们几乎要拥有一个青春的温暖夜晚的时候,你也会担心,这帮男生真的是好人吗?你甚至看到水边,就开始想象,会不会有什么灾难要在这里发生?
电影《女孩》剧照
舒淇曾经在采访里说:“我不是小时候喜欢Hello Kitty,我是长大之后我才喜欢Hello Kitty,我是长大之后,我才进到Hello Kitty的世界。那你喜欢这种粉红色,这种很可爱的东西的时候,你就当下你就回去,你曾经没有的那个年代的记忆。一个补偿。”
所以舒淇在创作时,有意或是无意地呈现出了这种对于快乐的“缺乏感”。在沉重的痛苦之中,无暇接收或体会快乐的“缺乏感”。就像小丽所说的,无论眼前的快乐如何唾手可得,她“还不是要回家的”。
心里有伤的女孩,就是过着这样的人生。
电影《女孩》剧照
再大的美好,都只是巨大痛苦里稍纵即逝的瞬间,你还没来得及迎接它,生活就又会给你大大的一巴掌。你没有资格期待美好,你也无心感受当下的快乐,你只知道,你终究是要回家的,回到一个就算你已经鼓起勇气走了很远、仍然脱离不开的痛苦之地。
导演舒淇在威尼斯电影节现场
整部电影虽说是比较典型的台湾作者电影,但并不是文艺大闷片,一来这部片子的情绪很强烈,二来人物关系的很多信息都是逐步释放的,一开始你会发现小丽的梦魇里有一只大手,慢慢地,你就会知道那只大手是什么。
人物之间逐步释放出矛盾信息,但会在恰当的时候揭示矛盾的根源。所以整体看起来,是有点像悬疑片的,有一个钩子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
电影《女孩》剧照
舒淇在釜山电影节领取最佳导演奖的时候,多谢了很多人,当然感谢了那些滋养她的电影大师。以前就听说,舒淇即便没有戏的时候,也会待在片场。从《女孩》的成片来看,这个在片场自学成长的女孩,学得相当不错。
致获奖词的最后,舒淇说了这么一句:“想对心里有伤的女孩说,希望你们勇敢地走出自己的未来。”
有些感受会变成那颗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红气球,形成一个电影性的瞬间,决定你之所以是你。
电影《女孩》剧组在威尼斯电影节现场
编辑/Timmy
撰文/鲁雪婷
排版/凌梦琪
©版权声明:时尚芭莎网编辑时尚芭莎,本文系时尚芭莎网独家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