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芭莎网讯】时尚芭莎
主演作品:话剧《老舍五则》《北京法源寺》《收信快乐》《陪我看电视》等。
今天是2019年10月5日,再有三天,我导演的新戏《牛天赐》的排练就要开始了,紧张、兴奋、焦虑参半,令人充满期待。
这是我第六次改编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从2011年把老舍先生的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改编成独角戏开始,我先后将先生的《猫城记》《离婚》《二马》《老舍赶集》等几部文学作品改编成话剧搬上舞台。
《老舍赶集》之《我的理想家庭》
有朋友说,我一直在通过文学与老舍先生对话,以戏剧的方式将我所认识的老舍先生呈现在舞台上。也有朋友非常捧场地把我叫成老舍专业户。
假如一个人能活到90岁,九年便是一个人全部生命的十分之一,这十分之一对我来讲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老舍先生曾经说过:看生命,领略生命,解释生命,你的作品才有生命。
九年的对话,先生一直在通过文字引领我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思考生命的意义所在。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安排,但我必须承认我是幸运的。
今年是老舍先生诞辰120周年,感念老舍先生给这个世界留下充满悲悯的文字,希望可以将话剧《牛天赐》作为一份特别的礼物,送给这位皇城根儿下丹柿小院儿里和我神交已久风趣健谈的老人。
老舍不老
有朋友曾经问过我,为什么要改编老舍这么老旧的作品?
我说老舍先生作品的生命力源自于他对生命的关注和体悟,阳光下没有全新的故事,人们在各种欲望驱使下的善恶美丑从来不曾改变,只是服装道具不同而已。
《二马》剧照 (彭凯剑 摄)
老舍先生对于人性的剖析,对于国民性的批判,对于弱小生命个体的同情,对于民族自省的期盼,在当下——特别是在泛娱乐化的今天,仍然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记得在改编老舍先生长篇小说《二马》的时候,我们看到,因为贫穷,中国人遭受到来自整个西方世界的歧视。
九十年过去了,经济上富足了,但很多国人并没有躲避开被歧视的眼神,因为素养的低下和文化的匮乏。
《老舍赶集》剧照(邵羽莹 摄)
很多人几年不读一本书,生命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能力的缺失令人堪忧。老舍先生九十年前的文学作品,在今天仍然可以引发我们对现实的思考,反思我们的生活。
所以我们希望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通过在舞台上的改编,能够让更多的青年朋友对老舍先生的文字重新唤起兴趣。
今年正值老舍先生诞辰120周年,各种纪念活动也让更多人意识到,时至今日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依然具有思考的价值,值得大家再去读、再去玩味、再去把它从文字改编成其他的各种艺术形式。
先生去世那年我出生
老舍先生去世于1966年,恰好那年我出生。这个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年份,距今已有五十三载,我也跨入知天命的行列。
以过往的经验看,也许所有的偶然都是必然,只是我们没有能力看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有位戏剧界的前辈曾经对我说:你这小子就是为这事儿(戏剧)生的。
《我这一辈子》剧照
老舍先生的家人也曾说过:你改吧,我们觉得你能懂老舍。其实最初我也不确定我是否真的能懂老舍,只是凭着纯粹的喜好改编了《我这一辈子》。
因为生在四合院儿所以迷恋京味儿,因为学习戏剧所以热爱舞台,是老舍先生的文字把我的迷恋和热爱连接在一起。
九年间,不断面对老舍先生的文字,从思想的方方面面像老朋友一样不断沟通,这样的“跨时空对话”让我从最初懵懂的喜好,到后来慢慢开始理解老舍先生文字的意义和思想脉络的变化。
《猫城记》剧照(张睿 摄)
好的文字从来都是和生命中最深切的爱息息相关的,他爱北京,爱这片土地,爱这片土地上的人。
深受文化启蒙思想影响的老舍先生希望人们可以通过接受教育来不断完善自我,通过教育提升国民素质,使古老的国家和民族走向自觉。
老舍先生是位真正的“先生”,他用文字承担了“传道受业解惑”之责,他希望读者通过阅读能够引发自省与反思,反思当下的生活与过往的一切,人如果没有反思,就不会有所改变,就无法进步。
为此,我们慢慢找到了改编创作的意义所在,希望通过戏剧的方式更好地与年轻人沟通,引发更多的思考,同时让更多人关注老舍作品及其思想内涵。
有人曾经问我是否介意被贴上“老舍专业户”的标签。
当然不会介意,人一辈子能把一件事干明白就不容易,而面对老舍先生近千万字的文学宝库,即便是穷尽余生恐怕也难以将其中的名篇悉数改编搬上舞台。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或许都有一份他无法推却的使命,我和老舍先生的缘分始自《我这一辈子》,切磋琢磨先生的文字一辈子似乎也理当如此,幸运且感恩。
《我这一辈子》剧照
不一样的老舍
老舍先生的女儿舒济老师曾经风趣地总结说:方旭用一个人演绎了《我这一辈子》,两个人演绎了《离婚》,三个人的《猫城记》,五个人的《二马》,六个人的《老舍赶集》。
最初的独角戏纯属机缘巧合的一次创作,但也就此把我引上了简约戏剧的创作道路。
《二马》剧照(彭凯剑 摄)
少即是多,独角戏让我看到了戏剧的自由,让我深切体会到戏剧的核心是人与人的交流。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和反思我们曾经认真学习并坚守的现实主义戏剧。
戏剧是自由的、充满想象的,戏剧可以是一种将生活萃取提炼后的意象化表达。
当年焦菊隐先生曾提出西方戏剧要与中国戏曲融合,黄佐临先生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写意戏剧观,林兆华先生提倡中国戏剧要向中国戏曲学习。
前辈的思想和实践为我提供了思考的方向,自由的戏剧创作环境为我提供了各种尝试的可能。
于是就出现了原著二十一个人物,舞台呈现只有两个男演员的话剧《离婚》,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老师观看后认为这是一次神奇的改编。
借用中国戏曲和曲艺的表现形式,删繁就简,可以极大拓宽传统戏剧的表现空间,让戏剧的表达更加自由。
也是从《离婚》开始,我们的创作团队有了明确的自主意识,以写意的表达方式为大家呈现不一样的老舍。
戏剧是人与人的交流
看生命,领略生命,解释生命,你的作品才有生命。这是老舍先生对于文学创作核心的诠释。我觉得也同样适用于戏剧。
《猫城记》剧照(张睿 摄)
有人对构成戏剧的充分必要元素做过透彻的分析和研究,结果发现除了演员和观众是戏剧所必需的,音乐、灯光、舞美、服装、化妆甚至道具都是可以没有的。
所以戏剧的核心是人与人在同时空下面对面的交流,只有交流才能在舞台上下产生共鸣,才能引发大家对于某些问题的共同思考。
戏剧的功能不仅限于娱乐,它应该含有精神养分,因为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人类在精神上的追求。
每次演出结束后,我都会真诚地向观众表示感谢,台上只是戏剧的一半,另外一半是由观众完成的,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
《离婚》(李晏+摄)
所以在每次创作之初,我都必须认真地提出并回答一个问题:我要跟观众聊什么?同时还要设身于观众席中回答:观众愿不愿意跟我聊?
只有找到清晰的答案,创作才会找到明确的方向。找到老舍先生文学作品在当下的意义,始终是我改编创作的核心。
关注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关注人的困惑、痛苦和烦恼,这样会让人与人在剧场的相遇变得更有意义。
本文原载于《时尚芭莎》12月上 文化专栏
主笔/方旭
编辑/徐晓倩
发布/Josie
©版权声明:时尚芭莎网编辑时尚芭莎,本文系时尚芭莎网独家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